诺奖得主告诉你(一)
账户中有盈利的单子和亏损的单子,为什么人们总是选择先卖出盈利的单子?为什么同样数目的钱,辛苦工作赚到的和迅速盈利获得的,在消费方式上会有所不同?过年孝敬给父母一笔钱,让他们改善生活,但他们总是舍不得花,而是存起来,我们该怎么办?一起来了解“心理账户”理论。
心理账户(mental accounting)是查德·塞勒教授提出的概念。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,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,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行为。心理账户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投资决策,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消费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。心理账户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。
将各期或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账户
举例来说,如果你打算听一场投资报告会,票价是200元,出门的时候你发现加油卡丢了,里面有200元油费,你还会去参加报告会吗?实验表明,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参加。可是换一种情境,如果你发现丢的是报告会的门票呢?你还会再花200元买一张票去听吗?很多人可能就选择不去了。
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,思想中会有两个账户:一个是理性的经济学账户,一个是非理性的心理账户。如果从经济学账户角度来看,不管丢的是油卡还是门票,损失都是200元,决策应该一样才对,可是大部分时候,决定决策的恰恰是心理账户。人们在脑海中,把油卡和门票归到不同的账户中,所以丢失了油卡,只能算在汽车消费的账户上,不会影响报告会的预算和支出,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报告会。但是丢了的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,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报告会,所以很多人决定不去了。
在投资方面,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。这种认知幻觉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者,使投资者失去理性关注,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。很多投资者在做期货交易的时候,拥有不同品种不同方向的仓位,有赚有亏,在需要从账户提取资金的时候,很多人会选择平仓获利的单子,而对于亏损单一拖再拖,这是因为,我们将这两种持仓归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,一旦平仓,亏损就会变成实亏,而盈利则是“落袋为安”。对于亏钱的恐惧让我们选择了结获利单,笔者接触过的投资者,几乎都有这样的操作经历。实际上,一旦亏损很可能是做反了方向,而趋势一旦开始,很难轻易反转,亏损可能一步步拖成大亏,而看对方向的仓位却只赚了一点小钱就止步于此,放弃了后面丰厚的收获。从账户总体来说,这种操作往往可能会得小利,亏大钱。
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
人们做决策的时候,会把“容易钱”和“辛苦钱”放在不同的账户中,例如,你运气很好,一开仓就做对了方向,连抓了几个停板,获利了结之后很可能会开始不理性消费,比如购置一些奢侈品,或参加豪华旅行,但是如果是辛苦赚来的钱,可能并不会这样做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,为什么投资者在大笔盈利之后很可能开始出现大额的亏损,在心理账户中,人们将这部分盈利归为“容易钱”,在操作上开始变得冒进随意,对于亏损不敏感,大幅提高杠杆比例和止损区间,觉得这钱反正是赚来的,亏了也算还给市场。而如果本金是辛苦赚取的,人们则会谨慎很多。
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
当获得一笔5000元的奖金,很多人会选择存起来,但是如果奖金是多次发放的500元,很可能就会装进钱包用掉。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,我们在市场打拼,无非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,来改善家人生活,但是从困难年代走过来的父母,却总是会将我们年底孝敬的钱存起来。了解了心理账户理论,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,孝敬父母的钱可以多次、小额的形式,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将这笔钱真正用于消费。
了解了心理账户的种种非理性表现,我们就可以认识到,虽然每一笔收入的来源、数额、成本等存在不同,但是从数字角度上是等价的,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,努力克服非理性思维的影响,从而做出更加有益的决策。